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道德教育和以耶穌為中心的講道

道德教育和以耶穌為中心的講道

幾年之前,我和妻子與蒂姆·凱勒(Tim·Keller)牧師夫婦一起吃飯,蒂姆的妻子Kathy說,「現在大多數講道都是M.O.T.S.講道。」我妻子問,「什麼是M.O.T.S.講道?」蒂姆回答,「故事寓意式的講道。」我們閱讀或宣講《聖經》時,如果根本上只是關注自己以及我們應該怎麼做,那就完全沒有抓住《聖經》的要領。

蒂姆解釋了對於《聖經》道德式的解讀和以耶穌為中心的解讀之間有什麼區別:

我們說過你必須每周宣講福音,來啟迪基督徒並讓他們成長,同時勸服非基督徒。但如果真是這樣,你不能只是「用聖經原則教導」,你必須每周都「觸摸到耶穌」。

比如,看一下大衛和哥利亞的故事。這段文本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不提到耶穌的話,那麼這個故事常常被講成這樣:「如果你帶着對神的信心去爭戰,那麼敵人越是強大,他們就輸得越慘。你自己可能不強大也沒有力量,但只要神與你同在的話,你可以戰勝巨人。」但是如果問一下:「大衛是如何為神的兒子的工作埋下伏筆的?」我們會開始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以色列不能去對抗哥利亞。他們做不了。他們需要替代者。大衛代表他們去的時候,他還沒有成人,他是軟弱和容易受傷的,只是個男孩。事實上他就像是犧牲的羊羔那樣去了。但是神使用他顯而易見的軟弱,成為了摧毀巨人的手段,大衛成為了以色列的得勝者和救贖主,他的得勝被歸給以色列人。他們就如自己去爭戰那樣得到了所有的果實。

這種解讀在根本上和「並非以基督為中心」的解讀是不同的。

最終只有兩種解讀《聖經》的方法:根本上來說它是關於我還是關於耶穌?換句話說,是關於我必須去做什麼,還是關於耶穌已經為我們做了什麼?如果我讀大衛和哥利亞的故事,只是給了我一個榜樣,那麼這個故事實際上是關於我的。我必須鼓起信心和勇氣,在生活中和巨人打仗。但如果我讀大衛和哥利亞的故事時,認為它向我顯明了通過耶穌的拯救,那麼這個故事是關於他。只有當我看到耶穌為我打敗真正的巨人(罪、律法和死亡)的時候,我才能有勇氣去得勝生活中普通的巨人(苦難、失望、失敗、批評和艱難)。比如,我怎麼能得勝「失敗」這個巨人呢?只有當我獲得一種神不會拋棄我的很深的安全感時,我才可以。如果我把大衛當作榜樣,這個故事不會幫助我打敗「失敗」這個巨人。但是如果我把大衛(或耶穌)看作我的代替者,他們的勝利歸到了我身上,那麼我可以站立在「失敗」這個巨人面前。舉另外一個例子,我怎麼能打敗「逼迫或批判」這個巨人呢?只有當我看到他在十字架上饒恕了我,我才能饒恕別人。只有當我們看到他饒恕了我們的沉睡(馬太福音26章45節),我們才可以為他保持警醒。

在舊約中,我們被不斷告知,我們的好行為是不夠的,神是有供應的。這種供應在舊約中到處都是。這種供應體現在,創世記中神為亞當和夏娃製作衣服,神給亞伯拉罕和始祖們應許,會幕和整個獻祭體系,無數次提到彌賽亞,受苦的僕人等等。

因此,說《聖經》是關於基督,是在說《聖經》的主題是「救恩出於耶和華」(約拿書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