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沒有規矩不成仁慈

沒有規矩不成仁慈

《紐約時報》在周六頭版宣布本篤十六世的逝世,對比他和他繼任者的教宗生涯。

據報道,兩人私交很好,但有時是一種尷尬的安排,方濟各果斷地重塑教宗形象,解僱或降職本篤任命的許多傳統派官員,並將仁慈的美德提升到本篤花了數十年時間完善並執行的規則之上。

一位天主教信徒拍攝羅馬天主教會領袖教宗本篤十六世。 | (圖片:REUTERS/ Max Rossi)

作為一個新教徒並(充其量是)天主教領域的業餘觀察者,我無法評論這一分析的公正性。然而,有趣的是,這種話語在仁慈與規則的對比中,指出了整個社會中更深層次的問題,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宗教和世俗。事實上,如果沒有規則,沒有被正確相信並應用的規則,仁慈是不連貫的。只有在有規則的情況下,而且是公正的規則,對其違反的寬恕才能被視為仁慈的行為。

對基督教來說,更重要的是,該評論的背後是這樣一種觀念,即規則本身既不能以仁慈為動機,也不能體現出仁慈。這是一個常見但危險的想法,如果是真的,將證明對信仰具有致命威脅。今天,它也被相當有選擇地應用。基督教明確指出,人類被設計成某種生物。我們是自由並自我決定的,而其他生物則不然。燕子是本能地築巢,而我們是自由、有意識地設計房屋。然而,我們的自由是在人性限制所設定的某些參數內運作的。例如,我不能從帝國大廈上跳下來飛走,也不能跳進沸騰的油鍋里而期望毫髮無傷。

然而,人性也有一個道德的形態。損害我的不僅僅是跳下高樓那麼簡單。也有可能是道德上的損害。以某些方式行事會毀了我,在精神上、身體上,甚至是永遠的傷害。也許自相矛盾的是,我的自由需要規則,而這些規則有時與我的本能相悖。因此,這些規則被賦予了我,並且在必要時由外部權威強制執行,無論是家庭、僱主還是教會,都是一種仁慈。

說來奇怪,在新冠時代,《紐約時報》本身也多次論證了類似的觀點,當時,如果我們要對鄰居,尤其是對弱小者表示恩惠和憐憫,接種疫苗並戴口罩被認為是必須遵守的重要規則。因此,灰色女士(Gray Lady,紐約時報綽號)似乎認為教皇本篤十六世由於明顯關注道德規則而在某種程度上不那麼仁慈,這是一個相當奇怪推論。但話說回來,這完全是可以預見的。那些新冠規則符合原子式的個人主義,而這種個人主義的結果則是除了人類生存的延續之外,沒有共同的願景。生命變成只不過是對死亡的迴避。

作為對比,基督教與現代世俗主義不同:它是一種僅僅逃避死亡的宗教。它是一種追求上帝的宗教,並將此生與來世的生活聯繫在一起。時報對規則和仁慈的選擇性態度背後是更深層次的人類學轉變:我們現在被要求將生命視為存在的全部,但我們不允許去規定這種生命可能包括什麼。這樣做對現代人而言相當討厭。

本篤十六世以及任何認真對待信仰基督徒的真正困難就在這裡。基督教在當代的巨大「罪孽」來自於它的信念,即繁榮不僅包括對死亡的否定,而且包括對生命的肯定,以及對人生為上帝而活的肯定。為了使之成為現實,基督教別無選擇,只能向自己的信徒和正在觀看的世界指出顯而易見的事實,即現代性革命是一場災難,人類不可能想成為什麼就成為什麼,某些生活方式和選擇就是比其他方式更好,而有些則是內在的破壞性。

同樣,我不能對本篤教宗的工作發表任何權威的評論。但是,任何基督教領袖如果設法將仁慈與規則分開,使前者優先於後者,那就不是真正的仁慈了。相反,他將是嚴重失職的人。他甚至可能只是在向這個時代的精神獻媚。因此,用這樣的術語來解釋規則和仁慈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一種爭論,不如說是一種品味的陳述——現代人對許可和自主的品味,最終根本就相當不仁了。

卡爾·特魯曼(Carl R. Trueman)是格羅夫城市學院的聖經和宗教研究教授。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會歷史學家,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宗教與公共生活領域的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