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如果神显而易见,为什么还需要传福音呢?

如果神显而易见,为什么还需要传福音呢?

神的自我揭示对人类的影响不同于任何其他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到,但反应各异。有些人认为神存在于一切之中;有些人相信神是一个有用但虚构的存在;有些人则大胆认为是人类创造了神。还有其他一些观点,但所有观点都强调了人类对神内在强烈反应的必然性。

此外,福音的信息合理又有说服力,接受其信息的人必定会经历信仰的触动。此时此刻,不信的人可能已经在思考如何反驳,以逃避对神的责任感。而这种反应本身也是对神这一不可避免现象的回应。

著名心理学家保罗·C·维茨(Paul C. Vitz)写道:“在任何特定时刻,或者至少在许多时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向神靠近、远离神,或反对神。” 因此,信徒们应该传福音,并保持其思想性,在当今人们容易被冒犯的文化中尤其如此。根据个人经验和合理推断,我相信福音的恩典信息仍然是人类唯一的希望。

当神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3)时,这不是在强调他存在的启示。他命令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对他的反应始终保持在通往救赎、满足和真理的道路上。对其他神(即被认为具有最终价值的对象,如对金钱的爱、享乐主义、自我膨胀等)的偏爱永远无法被正当化的,因为神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寻求替代品徒劳无益,无法实现最终的满足。

美国无神论组织(American Atheist)先锋威廉·J·穆雷(William J. Murray)是其创始人马德琳·默里·欧海尔(Madalyn Murray O'Hair)的儿子。在《我的无神人生》(My Life Without God)中,他强调了母亲对神的坚决对抗。她常说:“我喜欢恶斗一场……我想与神和神的代言人争斗是终极的,不是吗?”在书中,他反复提到她如何试图用自私行为取代神。她把藐视神作为她的使命。当威廉在三十岁出头时发现基督后,他的对神的反应发生了改变。他从未回头,并继续在基督教事工中服事。正如维茨所分析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向神靠近、远离神,或反对神。”也许美国无神论创始人对神的反应太极端而非典型。然而,今天福音的信息及其对神的责任感继续激起对基督教信仰的敌意,哪怕没有马德琳那样极端。

神的邀请始终开放:“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朱红,必变成雪白”(以赛亚书1:18)。真正的传福音在于一直分享神的恩典是真的,并解释人们如何能够与他们的造物主建立活生生的关系。

成为神的孩子这一重生的地位,使信徒在与神的关系上具有独特而深刻的个人体验。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神学论著《认识神》(Knowing God)中,J.I.帕克(J. I. Packer)这样说:

“人生有价值的关键在于拥有一个足够大的目标,一种能引发我们想象力、赢得我们忠诚的东西,而基督徒拥有这一点,是其他人所没有的。因为还有什么比认识神更高尚、更崇高、更有说服力的目标呢?”

一旦尝到了神的恩典,并与全能的神建立了和平,其他一切都变得不可比拟。神的恩典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捕获了信徒的心,因此,传福音应成为向他人传递这种渴望恩典的信息,让他们对神产生回应。

另一种对福音的常见反应是这样回答基督徒:接受神的恩典可能对你有益,但对我不适用。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人们不断尝试使福音的论述相对化,但神的恩典已证明永恒有效。彼拉多试图通过“在众人面前洗手”并说什么“你们承当吧”(马太福音27:24)来逃避他的个人信念。他还试图使基督相对化:“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马太福音27:22)?这个问题产生了比任何其他主题更多的书籍。

在当代文化中,我认为传福音的挑战在于基督教信仰的负面刻板印象。人们通常认为基督教就是每周参加教会聚会、背诵祷告词、拥有狭隘的世界观,并将生活限制在要做这个不许做那个的条条框框中。我们必须努力展示福音带来的自由、满足和“说不出来的大喜乐”。耶稣应许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保罗写道:“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马书5:1)。耶稣和保罗是否故意编造了这些说法以使人感觉良好?他们是否拥有需要支配他人的巨大自我?他们自己是否被欺骗了?如果是这样,他们被谁或什么欺骗了?不是的,他们是在鼓励人们走向“道路、真理、生命”。

福音的应许在当代信徒中毫无偏袒地实现。即使在充满基督教刻板印象和复杂逃避机制的文化中,我们也应被鼓励继续传达这些应许。福音是有力量的,它的恩典必定会在那些全心全意呼求主耶稣的人身上显现。这毋庸置疑。

我非常感谢那些多年以前在多伦多市中心的一个炎热夏夜向我传福音的勇敢基督徒,我常常希望自己能更早接受神的恩典。他们的传福音努力在我人生中结出了丰硕果实,并且在圣灵的帮助下,我将继续鼓励深思熟虑和智慧的福音传播。“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马可福音4:23)。

Marlon De Blasio 是一位文化辩护者、基督教作家,也是《辨别文化》的作者。他与家人居住在多伦多。请在Twitter:@MarlonDeBlasio,关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