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為尋求取代基督教的威脅做好預備

為尋求取代基督教的威脅做好預備

美國媒體繼續報導拜登總統星期三對國會發表的講話及其後續反應。與此同時,另一位政治家則以令人相當鼓舞的方式製造新聞。

Jim Denison

斯科特·莫里森 (Scott Morrison)是澳大利亞總理,眾所周知的基督徒。他最近向澳大利亞基督教教會全國大會(Australian Christian Churches』 national conference)發表談話,分享了個人信仰以及對自己職位的受召使命感。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說:「在持有宗教信仰或公開談論宗教信仰的澳大利亞總理中,莫里森遠非孤例。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他如此直接地表達對總理職位神聖感召的做法卻比較罕見。」

這篇文章對這種「神聖感召」持明顯的懷疑態度。這並不奇怪,因為總理的整體信仰與現在主宰我們文化的敘事直接衝突。

教會前所未見的威脅

從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的一個變革性後果是,當我們再度回身時,視野會更遼闊。就像直升機觀光一樣,從更高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一個美麗的地方,從日常的例行公事中撤身可以幫助我們從神的角度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最近幾天,我從神那裡感覺到的一個明確的信息是,他的子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急切地預備迎接迫在眉睫的挑戰。我們正處於教會前所未見一場運動的早期階段,這個運動以現在越來越清晰的方式威脅着我們。

社會學家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將基督教運動開始的時代描述為「第一文化」。那時代被一個萬神殿所主宰,其追隨者滿足於他們的宗教,並不向更大的世界傳教。根據里夫的說法,基督教運動引發了一神論並福音主義的「第二文化」,掃除了「第一文化」。

現在我們身處里夫所說的「第三文化」中,澳大利亞牧師斯蒂芬·麥卡爾平(Stephen McAlpine)將其描述為「與任何超驗性的事物徹底絕緣」。它「只承認橫向並列的身份建構,不承認縱向傳承。現世決定意義的所在,也是權威所在。我們依據現世來構建——及解構」。

麥卡爾平還說:「第三文化有高度的傳教特徵,並對第二文化的價值觀持積極的敵對態度。」 例如,它認為性「自由」和「真實性」對個人和社會的繁榮至關重要。因此,聖經中的道德觀被視為對社會的危險,對性變態個人可能是致命的。對於墮胎、安樂死或任何其他受到聖經信仰「威脅」的個人「自由」,也採取了同樣尖銳的立場。

按照麥卡爾平的說法,這是一種「新宗教」,是「教會前所未見的」敵對福音。其目的無非是要用它對美好未來的世俗看法對基督教取而代之。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

看着似乎是壞消息,實際卻是非常好消息的影子。

每個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與我們的造物主有個人的關聯(參見創世記1章張27節)。世俗文化中沒有什麼東西能滿足帕斯卡(Pascal)曾描述過這「神型的真空」(God-shaped emptiness)。我們的社會離聖經真理越遠,那麼人就越渴望聖經真理。

我們的機會和挑戰都在此間。

弗雷德里克·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指出:「上帝呼召你去的地方是你的深層喜悅和世界的深層饑渴相遇的地方」。「世界的深層饑渴」是要聽神的聲音。不僅僅是關於神的話語——而是來自神的話。我們的文化所面臨的風暴如此狂暴,沒了神聖的帶領、供應和保護,我們就無法駕馭。

你我都是我們主向我們世界說話的渠道。但我們不能提供我們沒有的東西。除非我們聽到神的話語,否則我們無法說出神的話語。為了滿足「世界的深層饑渴」,我們必須首先與上帝見面。

我們「深層的喜悅」也來自於這樣的親密時刻:「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篇42章1節)大衛王的見證是:「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詩篇63章1節)。

今天,福音派基督徒比我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學習大衛的榜樣。當我們面對未來的文化挑戰時,我們迫切需要與我們的主建立一種變革性的、有力量的聯繫。我計劃下周再談這種聯繫;今天,讓我們在結束時選擇將其作為神的子民的首要任務。

「我沒時間磨斧子」

傳道書10章給出了深刻的洞見:「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處。」(10節)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剛僱傭的伐木工人在第一天砍伐的樹木比其他人都多。然而,到了第四天,他的產量下降了很多,以至於他的主管問他出了什麼問題。

那人說:「我不明白。我比以前更努力工作,但砍伐的木材更少。」主管問這位伐木工多久磨一次斧頭。他回答說:"我有太多的樹要砍——沒有時間磨斧子。

你最後一次與神磨「斧子」是什麼時候?下一次你會在什麼時候?

此文源自吉姆·丹尼遜博士(Jim Denison)的每日文化評論(www.denisonfor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