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圈”不一定是你的朋友

对某些人——那些被忽视、被轻视或被不尊重的人来说——听到“你一直都是对的”这句话,有一种深深的诱惑。这种诱惑与情欲无关,而是一种忠诚感,一种认同感。当有人终于理解你所经历的,看见你所看到的,愿意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时,那种情感纽带就会产生。
这就像一个经典的“饥渴陷阱”,是一种诱饵。
但它提供的不是性,而是对受伤者更有力量的东西:道德证明。它以刺激性的引语、截图、“火辣观点”或半遮半掩的灵性帖文形式出现——足够尖锐,让人感觉被背叛、充满义愤。这些“肯定”在说:“我站在你这边。我看见他们对你做了什么。我永远不会那么对你。”
想象这样一个男人:他曾信任这个体系——教会、学校、媒体、科学。他曾全情投入,按规则行事。但当他开始提出真正的问题时,回应他的不是沟通,而是排斥。他不仅仅是被反对了,而是被贴上了“厌女症”、“种族主义者”、“反科学”的标签。他没有被辩论,而是被“取消”了。
然后他遇到一个人——一个播客主、作家或社交媒体上的声音——说出了他一直压抑在心里的话。那一刻如久旱逢甘霖。你没疯。你不是问题所在。你一直都对。终于,他感到自己清醒了,被看见了,被证明了。
而这种被证明的感觉会转化为忠诚。强烈的忠诚。曾经驱动他羞耻和被拒绝的热情,如今变成了对“救他之人”的效忠。他开始忽视那人的缺点——品格缺陷、蹩脚的神学、虚伪。如果不能忽视,他就重新解读这些问题:“他很真实。他不像那些虚伪、精致却抛弃了我的伪君子们。”
这人不再只是个声音,而变成了一个“救赎者”。危险就在这里悄然潜入。
我亲眼看过这一幕反复上演,特别是在“男人圈”中。我辅导过很多男性——其中不少是因为《当男人挺好》(It’s Good to Be a Man)这本书而联系我的。这些人并不是怨天尤人的失败者,而是有充分理由渴望正义得以伸张的男人。
有些人被不公正地离婚——被违背婚约的妻子抛弃。有些人在该被牧养的时候,却被教会诽谤、边缘化。他们失去的不只是财富,还有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孩子们。而无论他们转向何处,都是冷眼旁观者,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所有的过错——她的出轨、她的遗弃、她的谎言——都被归咎于他们。
于是他们转向互联网。他们找到了一些不讨厌他们的声音,那些站在他们这边的声音。在被拒绝的荒原中,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处绿洲——一个不羞辱他们的地方,而是理解他们的地方。有人终于说出那句:“你是对的。”
一开始,这确实有帮助。那种被肯定的感觉就像是一种力量,一种澄明透彻。就像有人在你被棍棒打了多年后,终于交给你一把剑。
但在很多情况下,那些为你鸣不平的人只会谈论你遭遇了什么——却对你现在该做什么只字不提。全是怨怼,没有坚韧。没有建设的号召,没有奋起的呼唤。而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鸣不平然而成了牢笼。
你不再前进。你沉迷于“我是对的”的快感,而非追求圣洁。你开始围绕自己的伤痛构建身份,而不是围绕使命。你开始混淆“正确”与“公义”。你衡量生命的标准变成了你拆毁了多少,而不是你建立了多少。
这不是成长,而是腐烂。
真正的成熟——圣经所说的成熟——需要一些别的。它需要谦卑,以放下自我伸冤的权利,拿起一把铲子。它需要勇气,停止舔舐旧伤,开始打下新的根基。是的,被证明是好的。但如果那成了你生存的动力,你终将在荒漠中枯竭而死。
那么,你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困境——靠“我曾经是对的”的余温活着,而不是行走在得胜的道路上呢?
首先,要时刻意识到你自己的罪。别人有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完全正确。被证明不等于被成圣。让每一次的伤害成为一面镜子,而不是一个扩音器。如果神藉着被拒绝来使你谦卑,就不要在另一端变得骄傲自大,从而浪费这份苦难。
其次,要抗拒沉溺于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之罪的诱惑。苦毒常常伪装成“实话实说”,其实只是打着圣洁名义的报复。圣经并没有因为你被不公对待就给你口出恶言的许可证。你可以承认别人的错,但不要让“正义”沦为“报复”。
第三,要从“你反对什么”走向“你拥护什么”。神不仅把我们从某些领域中救出来,也呼召我们进入某些领域。他赐我们新的土地去开垦,新的同伴去同行,新的使命值得我们为之流汗。不要耗费一生证明你是对,而是用你的生命展示“重生”意味着什么。去建造吧。神喜悦从灰烬中带出美丽。
你不只是一个受害者——或者说,你不必永远是。是的,你曾被伤害,可能很深。但那不是你故事的终章。还有事要做。神在动工。靠着他的恩典,你不仅被呼召去幸存,更是被邀请去建造。
别忘了:神听你的祷告,他信守他的应许。
诗人呼喊说:“耶和华啊,求你为我伸冤……”——这不是一个沉溺于苦毒的人在呼喊,而是一个决意在信心中继续前行的人。
他接着说:
“至于我,却要行事纯全。求你救赎我,怜恤我!我的脚站在平坦地方,在众会中我要称颂耶和华”(诗篇26:11–12)
神会为你伸冤。你的责任是行事正直。神会掌管结果,你负责顺服。
迈克尔·福斯特(Michael Foster)是东河教堂(East River Church)的牧师。他毕业于格林维尔长老会神学院,是《做个男人真好》(It’s Good to Be a Man)一书的合著者。他和妻子艾米丽(Emily)带着八个孩子住在俄亥俄州巴达维亚的一个小农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