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青少年都在問的三大問題:教會領袖們當如何回應
教會正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而錯過整整一代年輕人:教會所回答的問題是Z一代未曾提問的。
這是富勒神學院富勒青年研究所(Fuller Youth Institute at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首席領導層執行主任卡拉·鮑威爾(Kara Powell)在接受基督郵報採訪時的說法,她解釋說,許多出發點良好的成年人、牧師和父母常關注於對青年人並不那麼急迫的問題。
「我們的世界一直在變化,在富勒神學院,過去幾年我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不僅採訪孩子,也進行反思:『如果我們想要年輕人靠攏並接受門徒訓練,那麼以耶穌為中心的更好答案是什麼?』這位三個孩子的母親說,『我們想確定,年輕人最迫切的問題是什麼?我們如何向他們指出耶穌對這些問題的最佳答案?』」
鮑威爾與與布拉德·格里芬(Brad M. Griffin)合著的最新書籍3 Big Questions that Change Every Teenager: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Conversations and Connections(暫譯為「改變每個青少年的三大問題:充分利用你們的對話與連接」),試圖確定和回答這些問題。該書以富勒青年研究所里程碑式的研究以及對2200名不同青少年的深入訪談數據為基礎,旨在為教會和家長們提供助力。
據作者說,每個青少年都在問:「我是誰?哪裡適合我?我可以做出什麼改變?」鮑威爾將這些問題分為三類。身份、歸屬和目的。
「年輕人把他們的身份建立在別人的期望上;他們的朋友、他們的家人,有時是他們的教會、他們的排球隊、他們的籃球隊、他們的鄰居等等,」鮑威爾解釋說,「所以他們經常根據別人的期望來確定自己是誰。」
「我們希望年輕人知道,在一個不斷告訴他們自己不滿足的世界裡,他們足夠好。」她繼續說,「我們想讓他們知道,耶穌使他們滿足。事實上,耶穌使他們比足夠更多。他們可以安然於他們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
當談到歸屬感時,大多數年輕人說:「當我感到安全時,我就有歸屬感。」鮑威爾補充說,「統計數據顯示,年輕人竟如此渴望安全,其形式是朋友,有時是家人,很少是教會。」
「我們為父母和牧師提供的詞語是『一起』,」作者說,「我們希望年輕人知道,他們經歷了與上帝子民最深的聯繫感,是和一個向他們展示無條件的愛的社區在一起,是和一個他們既給予又接受、既被塑造也進行塑造的團體在一起。」
最後,大多數年輕人說他們在幫助別人時找到了目標——鮑威爾說這個答案既「令人鼓舞」又「令人擔憂」。
「我們所看到的是,年輕人經常如此努力地幫助他人,以至於他們最終感到疲憊不堪、壓力過大、過於忙碌。如果這種有目的的服務沒有以福音神學為基礎,沒有以成為神之國度的一部分意味着什麼為基礎,那麼我認為即使是幫助為動機,最終也會落空,」她提出。
鮑威爾說,對目的問題的唯一回應是「故事」。
「我們認為上帝正在書寫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每個年輕人都有上帝故事中的一頁,」她說,「他們只是這個故事的一個段落。作為成年人,我們如何幫助他們繼續寫出那一頁,幫助他們反映出他們是誰,以及上帝希望他們成為誰?」
總而言之,「年輕人目前的答案潛力巨大」——「如果我們真正理解耶穌是這些問題的答案」,那麼這些答案「就可以得到強化。」鮑威爾強調。
「我會鼓勵父母、成年人和教會領袖真正花時間傾聽和同情年輕人,嘗試在這些大的類別中理解——年輕人想知道的下一層次的問題是什麼?然後,非常重要的是,年輕人目前正試圖用哪些方法來回答這些問題?」
雖然每個人,無論其年齡和性別,都在與這些問題作鬥爭,但鮑威爾解釋說,這些問題對Z世代尤其緊迫。她說,今天的青少年代表了歷史上最焦慮、最多樣化和適應性最強的一代。
「我們在談論年輕人時,不能不談及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戰,幾乎所有這些挑戰在疫情期間都變得更加麻煩。這一代人正在與焦慮、抑鬱甚至自殺作鬥爭,」她強調。
「但其次,他們具有適應性和創造性。這是一代領導者,他們正試圖找出他們可以幫助世界的方法。他們有很多作用,而且非常有彈性,有時是因為他們得到了成人的支持,有時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成人的支持。」
今天的年輕人也被前所未有的社交媒體所淹沒。這一事實以積極和消極的方式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身份感、歸屬感和目的性。
「當涉及到身份問題時,一個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試驗他們是誰,有一些東西可以是真正積極的。小劑量的嘗試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是健康的話。問題是,對年輕人來說,這往往是中度到大劑量的。」 Sticky Faith(暫譯為「甩不掉的信仰」)一書作者解釋說。
社交媒體也影響着歸屬感。鮑威爾解釋說,儘管在疫情期間,技術是許多年輕人的 「社交生命線」,但它也可能在年輕人中產生 「不安全感和被拋棄感」。而在談到目的時,許多年輕人正在利用社交媒體參與積極的事情,如服務和天國的正義。
然而,她說,有一種危險是,僅僅在社交媒體上添加「正義」這樣的標籤,就會讓青少年覺得他們參與了實質性的工作,而事實並非總是如此。
她說:「在幫助年輕人發展身份、歸屬和目的方面,技術可以是一種禮物,但它也可以把他們指向那些錯誤的答案。」
鮑威爾說,《三大問題》一書的目標是幫助成年人、家庭、教會和事工「知道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以便更好地與他們最關心的年輕人聯繫,幫助他們充分發揮潛力。」
她強調說:「我們真需要年輕人來塑造教會的未來。」我們需要這一代年輕人向我們展示愛耶穌的新方法和成為教會的新方法。成年人需要與下一代聯繫起來才能做到這一點。」
「把所有的重擔壓在年輕人肩頭的教會願景是有缺陷,而把年輕人放在一邊,把重擔只放在成年人肩上的教會願景也有缺陷,」她補充說。
「我對教會的願景是,我18歲孩子正在與48歲的和68歲的人建立關係,他們一起向我們所有人展示愛耶穌和愛我們鄰舍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