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关于早婚的流行观念大多是错误的

关于早婚的流行观念大多是错误的

在灰港(Gray Havens)乐队演唱的歌曲《我们结婚吧》(Let’s Get Married)中,这对夫妻档唱道:

“有人又嘲笑又盯着我们看,

有人又笑又哭,

还有人会问我们的年龄和工资,

然后惊讶地挑起眉毛。”

不相信早婚是许多年轻情侣决定认真对待婚姻时普遍会遇到的反应。事实上,这正是如今男性和女性初婚平均年龄接近30岁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人们对早婚的怀疑,往往源于许多错误的假设:认为早婚会导致更高的离婚率,认为年轻人应该“先立业”,或者在寻找配偶前应“经济独立”。因此,许多出于好意的人会给出一些广为流传的建议,比如:“别急,你的人生才刚开始”,“你应该先了解自己,再考虑定下来”,或者,“你在只跟一个人定下来之前,应该试试琴瑟和谐”。

这些建议不仅令人误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卡森·史蒂芬森(Kasen Stephenson)最近在家庭研究所撰文指出,虽然青少年结婚的确更容易离婚,但从20岁起的婚姻并不会有更高的离婚风险。事实上,弗吉尼亚大学国家婚姻项目的研究显示,“20至24岁之间的早婚”在婚姻满意度或离婚率上,与“25岁以后结婚”的人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从几个关键指标来看,早婚在一些方面甚至优于晚婚。

史蒂芬森还引用了一项研究,发现较早结婚的夫妻在性生活满意度方面,是所有婚龄组中最高的。他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单身时间较短、不太可能经历随便的性关系有关,而这类经历已知会降低婚姻满意度。

早婚似乎在经济方面也有长期益处。例如,已婚男性收入更高。即使控制了家庭规模、教育水平等因素,已婚男性的家庭收入仍比未婚男性高出40%,而且贫困率也只有未婚男性的一半。社会学家布拉德·威尔考克斯(Brad Wilcox)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婚姻中的责任规范使得已婚男性工作更努力、更聪明,也更有责任心”。史蒂芬森也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夫妻共同承担资源与责任,往往在继续深造和发展事业方面更有灵活性。

另一个更微妙、更个人化的原因,是早婚可以让夫妻共同成长,一起建立人生、财富和梦想。史蒂芬森表示,相较于各自独立后再结合的人,那些早婚的人更有机会一起经历塑造性的人生阶段、共同面对困难与胜利,把爱情作为人生的根基,而非后来的点缀。他借用了社会学中的两个术语,称之为“基石型”(cornerstone)和“顶石型”(capstone)婚姻模式。

史蒂芬森讲述了自己在斯坦福大学读大三时,是唯一一个在五年计划中提到婚姻和孩子的学生。

“他们都把结婚视为以后再考虑的目标,对我居然考虑这么早结婚感到吃惊。难道我不该先立业再成家吗?”

他同学的看法,正是“顶石型”婚姻模式的典型体现。这也是如今主流的婚姻观。但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其实并不明智,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几乎没人真正感觉“准备好”结婚,结果很多人发现自己等得太久了。

因此,史蒂芬森提倡“基石型”的婚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婚姻不是一种人生成就,而是人生的基础。它不是两个已经成型的个体的结合,而是两个20至25岁的年轻人共同度过人生塑造期、一起成长的过程。

这种模式虽然不合主流,但更符合人类本性,也更符合婚姻的本质。它建立在圣经真理之上——上帝将夏娃带到亚当面前,是为了让他们一同完成创造的使命。而孩子正是这项使命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孩子仍然是婚姻的一项重要组成,而这也是早婚所擅长的领域。

简单来说,关于早婚的流行观念,大多数是错误的。也许,基督徒在听到年轻情侣订婚的消息时,与其追问他们的“年龄和收入”,不如问一句:“我能帮点什么吗?”以及“婚礼什么时候办呀?”

约翰·斯顿斯特里特(John Stonestreet)是基督教世界观寇尔森中心(Chuck Colson Center for Christian Worldview)主席,并与埃里克·梅塔克萨斯共同主持已故查克·寇尔森创办的基督教世界观广播节目 《Breakpoint》,合著有《A Practical Guide to Culture》、《A Student's Guide to Culture 》和《Restoring All Things》等书。 肖恩·莫里斯(Shane Morris)是科尔森中心(Colson Center)的资深作家,也是“上游播客”(Upstream podcast)的主持人。自2010年以来,他一直是科尔森中心的代言人,与他人合作撰写了数百篇“断点”评论和专栏。他还为“世界”、“福音联盟”、“联邦主义者”、圣经男女关系委员会和高峰事工撰稿。他最喜欢户外和水底活动,喜欢鹦鹉、鲨鱼和C.S. 路易斯,并喜欢教孩子们了解他喜欢的人事物。他和妻子加布里埃拉(Gabriela)带着四个孩子住在佛罗里达州的莱克兰,加入当地的基督社区长老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