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後基督教世界的道德怪物們

後基督教世界的道德怪物們

車邊的街頭流鶯 | Getty Images/piranka

麥琪·麥迪遜(Mikey Madison)憑藉《阿諾拉》(Anora)中的表演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在向家人、朋友和電影製作團隊表達常規感謝後,她特別感謝了「性工作者」,稱他們是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影片講述了一名年輕的異國風情舞者兼偶爾從事性交易的女子,在一段與俄羅斯寡頭的病態戀情中掙扎的故事。

「我……想再次認可並致敬性工作者群體。我會繼續支持並成為他們的盟友。我有幸結識了這個群體中許多了不起的人,尤其是那些女性,這是這段不可思議經歷種最大的亮點之一。」 

在後#MeToo時代,這種對一個不道德且充滿剝削行業的全面認可顯得尤為奇怪。正如生命行動(LiveAction)組織的莉拉·羅斯(Lila Rose)所說:

「『性工作』根本不是『工作』。它就是毀滅,就是邪惡。它以年輕、脆弱的女孩和男孩為目標,絲毫不具有賦權性或解放性。它助長了人口販賣和虐待。」 

事實上,這種批評同樣適用於這部電影以及這位女演員本人。畢竟,麥迪遜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她的身體被展露在世人面前,並因此獲得報酬。那麼,出於自願是否就能改變她也是被剝削者的事實呢?

在文化光譜的另一端是安德魯·塔特和特里斯坦·塔特(Andrew and Tristan Tate)兄弟。他們因鼓吹一種扭曲的男子氣概而聞名。塔特兄弟公開貶低女性,身為穆斯林的他們讚揚恐怖組織,並炫耀自己如何虐待和羞辱女性。此外,他們還因涉嫌性販賣未成年人而受到確鑿指控。儘管如此,在美國政府向羅馬尼亞施壓、在促使他們從監獄獲釋時,一些右翼播客卻表示慶祝——他們自2022年以來一直因性侵和人口販賣女性的指控被關押。

在另一種扭曲邏輯的作用下,一方將對女性的剝削美化為「賦權」,而另一方則將塔特兄弟視為對抗覺醒文化的反制力量,儘管他們的表現只不過是做一個「更糟糕的男人」。真希望他們在美國的宣傳之旅能被佛羅里達州檢察長的刑事調查迅速終止。

儘管這些進步派電影明星和極右翼播客或許彼此厭惡,他們卻陷入了相同的道德混亂。對「性工作」或性犯罪者的讚美,不僅印證了「馬蹄鐵理論」(即極左與極右最終趨同),更暴露出將性自主權視為人類至高善、僅以「同意」作為道德標準的危險性。那些拒絕聖經對人類的描述的人,最終都會面臨不可避免的個人和社會危機。而聖經,仍然是世界上唯一既提升女性尊嚴,又遏制男性衝動的理念。

幾年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斯·杜哈特(Ross Douthat)曾警告過那些批評基督教保守派的人:「如果你不喜歡宗教右翼,那就等着見識一下後宗教右翼吧。」「新右翼」的反猶主義和厭女傾向可能正是杜哈特所指的。最近,我們還見識到了沒有基督教的極左基督教倫理是什麼樣子。或許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回答那個問題:「沒有上帝,我們能行善嗎?」 答案是:「沒有上帝,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是善。」

這並不是說人類不會一次又一次去嘗試,只是他們常常把自己的憤怒、壓迫或自我膨脹誤認為是道德啟蒙或智慧。最終,他們提出的東西並無新意,只能稱之為「殭屍倫理」——那些本應早已消亡的觀念,卻以半死不活的狀態回歸,繼續對男人、女人,尤其是兒童造成更多的破壞。

與此同時,後基督教的西方仍在依靠基督教曾賦予它的道德慣性前行,但支撐這一慣性的真正真理已所剩無幾。在關於善惡、正義與真理、勇氣與慈悲、人類尊嚴與責任的觀念上,我們已是強弩之末。

如果基督教真完全消失,西方終將懷念它。但這種情況並非不可逆轉,因為基督工作的核心結論是:悔改與更新是可能的。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可以回歸真理,與上帝和彼此和好。

約翰·斯頓斯特里特(John Stonestreet)是基督教世界觀寇爾森中心(Chuck Colson Center for Christian Worldview)主席,並與埃里克·梅塔克薩斯共同主持已故查克·寇爾森創辦的基督教世界觀廣播節目 《Breakpoint》,合著有《A Practical Guide to Culture》、《A Student's Guide to Culture 》和《Restoring All Things》等書。

提摩太·帕吉特(Timothy D. Padgett)博士是科爾森基督教世界觀中心BreakPoint.org的執行編輯。他的工作重點是文化參與、活出基督徒的世界觀,以及基督徒如何在分享共同的聖經基礎的同時為不同的觀點辯護,特別是關於教會與國家、基督與文化以及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