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孩子總是欺負別人是由於被「過度讚揚」
反欺凌專家保羅·考夫林(Paul Coughlin)說,總是去欺負別人的孩子有着過度的自尊,而不是像很多人推測的那樣他們消極地看待自己。他強調,對於這種欺凌的罪惡,必須作出足夠的回應。
本周六,考夫林在加州森林湖馬鞍峰教會的一次研討會上說,一些反欺凌項目錯誤地把實施欺凌者放在一個發展他們自尊的計劃中。
考夫林是「The Protectors」(保護者)的創始人,該組織聚焦於裝備兒童、家長和校方反對日益增長的欺凌趨勢。他說有暴力行為的小孩常常有一種優越感和權利感。
為期半天的研討會,主題為「公正從操場上開始」,目標受眾是一些價值為本、信仰為本的組織的領袖們。
侵略性的襲擊是冒險的,而有着低自尊的人傾向於避免風險,他爭論說。操場上的欺凌者把自己看得比其他孩子更優越。「人們做壞事是因為他們只想到自己。」
30年來我們陷入的「自尊」經驗是反效果的,考夫林說。「我們讚美我們的孩子們,給他們大量想法說他們會成為很棒的人。實際上我們讓他們成為了怪物。他們被過度讚揚,這給了他們過度的自尊。自尊是一件好事;過度的自尊是一件壞事……這種過度讚揚導致一種固有心態:才能是天生的,你嬰兒時就有了。」
這位專家說,一個總是欺負別人的孩子,相信「生命的聚光燈屬於他/她……他們擁有着所有注意力。當其他人被聚焦時,他們認為這是從他們那裡偷走的……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可以對其他人作出可怕的事情……這是一種非常驕傲的生命傾向。」
他接着說,一個欺負弱小的人佩戴着一個「譏諷的微笑」,通過支配別人和羞辱別人來得到快樂。
他說,欺凌行為是家長和學生們的第一擔憂。欺凌行為的受害者很容易去傷害自己或別人。美國特勤局採訪過37名校園槍擊案兇手,問他們為什麼那樣做,85%的人說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被欺凌,他指出。
考夫林最近告訴基督郵報,他個人知道被欺凌之後會有一種無價值感,因為他童年也受到過來自家人的欺凌。「我被父母和弟兄姐妹欺凌,所以我知道那對一個人來說是什麼感覺。希望第二天不要醒來,你如此痛苦、羞恥和悲傷,你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他說。
對於一個實施欺凌者來說,需要的是謙卑,而不是更高的自尊,他告訴教會的會眾。道歉是重要的。實際上道歉有4個部分:承認過錯,提供解釋,表達懊悔,提供補償。大多數「道歉」缺乏的是對過錯的承認,他說。「最難的是讓一名實施欺凌的人承認自己的過錯。你必須迫使他到那個轉折點。」
「欺凌行為是和你們的使命和目標相反的,」他告訴這些領袖們。這會創造一個恐怖的環境,和價值為本、信仰為本團體的使命相對立。
在欺凌現場中最缺乏的是勇氣訓練,考夫林說。「當我們的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懼怕、知道他們不會死的時候,他們在身量上變大,在力量上成長,他們在領導力上成長。」大多數學生現在知道欺凌行為是錯誤的,他們同情受害者,但他們沒有行動起來。
「欺凌行為的成長和繁榮是有其背景的;需要的是人們起到自己應該起的作用,不放棄,」干預和盼望是欺凌受害者需要的。
考夫林強調,旁觀者是欺凌現場的一部分。除了欺凌者、當局和受害者之外,他們是4個角色中的一個。一名旁觀者不需要很強大或者很受歡迎才能去幫助。勇氣,不是不懼怕,而是儘管懼怕仍然去做。
欺凌行為常常被誤解,這種日益加劇的虐待形式並非由於衝突或相關爭端。考夫林在其網站上說。「這是關於一個人在一段特定時間內想要使用更強的力量故意傷害另一個人,結果是心碎。」
考夫林告訴聽眾,人們必須在欺凌現場作出足夠的回應。如果悲傷不轉移到行動上,那麼只是在你自己裡面。我們需要人們帶着「勇氣、品格和確信行動起來,按着神賦予他們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