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教會復興的基礎:耶穌式的復興(3)

教會復興的基礎:耶穌式的復興(3)

我在前文里說過,教會的復興是由基督的生命為能源,由聖靈所牧養。

古典神學家把自然視作上帝的「另一部著作」(參考詩篇19篇,羅馬書1章)。生物學研究則表明,所有生物都具有的特徵包括:有組織的細胞結構,能量的使用(新陳代謝),應激性,規律性(動態平衡),成長、生殖、發展。

有生命力的教會也是一個內部結構豐富、秩序井然的有機體,依靠聖靈的能力來運作。這樣的教會以效法基督的模式感知周圍世界,與其發生反應,且由正確的教義、以聖經為標準的經義所指引,並通過福音和傳教來繁衍,總在靈性中不斷發展、成熟。

復興是從關係做起,而不是通過機構、某個機制或者推廣項目。其目標不是造一個宗教機器人,「仿生的教會」確有鮮活的外表,但真正有着屬神生命的教會,其運作是靠着耶穌的生命能量。

如前所述,如果教會是基督的肢體,那就應該做耶穌做的事情。耶穌道成肉身。耶穌就是從關係做起的,他呼召自己的第一批信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馬可福音3章14節)。

耶穌建造自己教會的方式、用自己神的生命活力充滿教會,這些都被形象地展現在以西結所見異象里那活的「輪」中了(以西結書1章)。

輪軸是強有力的核心,一切由輪軸發出。輪輻把輪軸的力量擴張至輪子的外緣,也就是影響力所在。車軸則讓獨立的輪子相互連接成整體,讓負載前行的車子得以維持並增加穩定性、確保平衡。

復興,正如同耶穌在地上的事工那樣,起始於輪軸那樣重要的關係上--不過輪子的外緣則總在關注之中。就如同耶穌那樣,最基本的關係是與神的關係。然後則是領袖間的核心關係。

復興的「輪輻」則意味着要恢復肢體中的協同合作關係,由此讓至高無上之神在教會內所安排的屬靈恩典得以展露出來。

車軸則讓一個特定的基層教會與基督其他的肢體建立合作與同工的關係。現在,這些關系所構成的整體體系,讓輪子的外緣能影響外部世界。

保羅很關心基督的肢體能把自己視為全體的一部分,他在哥林多前書12章20節中寫到:「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因此,教會的復興必須是包括所有肢體的復興。

基督在道成肉身時,他的牧養既有宏觀的戰略眼光,也有細節上的戰術安排。因此,復興不應該是空想的,而應該是實踐性、有實際運作的。教會復興的目標永遠應該是執行耶穌的宣教使命,在最廣泛的層面上,讓世界歸向神。

艾德·楊格(Ed Young)在休斯頓第二浸信會教會的教牧方式的奧秘之一,就是不斷反思教會為何存在。

•目標是要人們接受基督的救贖,並修復與父神的關係
•任務是耶穌所設的偉大宣教使命
•產品就是福音
•市場營銷策略是要把信息、教牧事工帶給第二浸信會教會的 「耶路撒冷(休斯頓),猶太全地(得克薩斯州)、撒瑪利亞(美國)和地極(全世界)」。
•收益就是那些被改變的人生。

那些沒有帶着牧養、宣教目標的教會復興,只會創造一個自鳴得意而又排外孤立的宗教俱樂部。在復興過程中必須一直關注到影響力的外緣。

以下是耶穌在戰略、戰術上達成目的、完成使命的幾個重要因素:

1,吸引。耶穌關注的焦點在於讓牧養來滿足人的需要。耶穌從不擔心如何吸引眾多的聽眾。有生命力的教會仿佛磁鐵,他們理解周圍人最深層次的需要,並以此進行牧養。

2,關聯。耶穌讓這些人建立關係,也讓他們與不斷增長的信徒相互關聯。耶穌的聽眾過去就明白歸屬於律法和聖殿的重要性。然而,耶穌吸引他們直接與天父建立關係,而不是和一個頑固的宗教頭目或者一個囂張的機構建立關係。因此,復興目標之一就是在教會內建立豐富的內部結構(「蜂窩」式的生活),由此能拓展關聯,創造新的機會。

3,吸收。耶穌第一批門徒「舍了網,跟從了他」。興旺的教會將有意識地尋求培養人,把人吸收到到肢體的目標、價值和使命中。

4,進步。耶穌與信徒同行,把他們作為自己的門徒來教導、訓練。他們作為耶穌、神的道、神的事工的門徒而成長進步。一個有生命力的教會也會持續不斷地以耶穌基督門徒的身份而成長,通過在屬靈天賦上的進步,理解自己在天國中的角色。

5,激活。耶穌派出他的門徒去傳道。復興的教會把自己視為有機體,而非機構。有機體會孕育新的生命,因此活躍的教會會創造傳道的機會,讓成員按着自己的屬靈恩賜參與傳教使命。

6,感恩。馬可福音6章說,在耶穌的門徒傳教回來之後,耶穌把他們帶到僻靜處。活躍的教會有傳教給人的熱情,也明白應關注自己的成員。不會把奉獻當成理所當然、白白得來的。

7,肯定。「做的好,善良而忠心的僕人」是我們能在終生使命完成後所能聽到的最好肯定。生命力旺盛的教會也明白全程對其成員進行肯定鼓勵的重要性。

持久能力是檢驗復興的最佳標準,正如五旬節後的教會所展現出來,在使徒行傳2章42-47節所記載的那樣:

(門徒)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掰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跡。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掰餅,存着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這樣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全球有生命力的教會都如此生活。這樣的激情也依然在那些尋求復興的教會中存在着。

他們仍能看到個人和團體所經歷的全身心的改變。

(翻譯: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