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神學家:福音派應以福音為中心,而非拯救

神學家:福音派應以福音為中心,而非拯救

福音派基督教義由一種「拯救文化」塑造而成,但其應該努力尋求的是一種「福音文化,」美國北帕克大學(North Park University)宗教學教授麥克奈特(Scot McKnight)博士如此說。

「救恩的福音產生了我所謂的『拯救文化』--一種標記誰在裡面誰在外面的文化。於是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我們在團隊裡面,其他人在外面』……『福音文化』是一種由『跟隨耶穌、生活在作為王的耶穌之下』塑造而成的文化。『福音文化』包括個人拯救,但還包括更多,」麥克奈特在和基督郵報的一個採訪中說。

本月早些時候,麥克奈特與基督郵報在芝加哥「Pastorum Live」會議上談過話。麥克奈特還寫了一本關於這個話題的書《The King Jesus Gospel: The Original Good News Revisited》(耶穌為王的福音:重訪原始的好消息)。

「《聖經》的中心問題不是『我如何得救?』」麥克奈特在講解中說。「這不是關於『我』的問題。《新約》的中心問題是,『誰是耶穌?』這是關於『神』的問題。『我』的問題跟在耶穌的問題之後。」

「福音布道家的根本性工作不是讓人們對罪感到內疚,或者對一位震怒的神感到恐怖。福音主義的中心問題是,『你覺得耶穌是誰?」

福音派的牧師們,麥克奈特在採訪中解釋說,更加關心加速人們的決志,而非門徒培訓。

「牧師們……傳講復興式的道,突如其來的決定,突如其來的體驗,結果是,如果我有了那種體驗,我在裡面了;如果我沒有那種體驗,我不在裡面。更重要的是,如果我有了那種體驗,我在裡面並且我知道另外有誰也在裡面--那些擁有我的體驗的人。於是其他所有人基本上就在地圖外了,除非他們有相同的體驗。這就是復興主義,創造了我所謂的一種拯救文化。」

麥克奈特澄清他並不是反對拯救論或者重生的體驗。他自己就有重生的體驗。但他相信福音派太聚焦於福音的一個部分,他們無法理解耶穌信息的全部。

麥克奈特認為,如此少的人在擁有重生體驗後繼續跟隨耶穌,這點證明了上面所說的。90%成長於福音派文化中的人決志跟從耶穌基督。但只有20-35%的人在35歲之前仍然跟隨耶穌。

「我在爭論是,我們需要更少強調加速一個決定的講道,更多強調指導人們跟從耶穌的講道。」

一些福音派相信「一旦得救,永遠得救」,或者一旦某人決定跟隨耶穌,他們就保證可以進天堂,即使他們停止追隨耶穌。麥克奈特否認了這個論點。他進一步說,加爾文主義者和阿米尼烏斯派教徒(Arminians)也都不會有那樣的觀點。

「一名加爾文主義者不相信『一旦得救,永遠得救。』他們不會和那類說法綁在一起。他們會說,一旦得救,你會堅持。那種『一旦得救,永遠得救』的是復興主義者。不是阿米尼烏斯派或加爾文主義。」

麥克奈特說,即使在「大使命」中(《馬太福音》28:19-20),強調的不是讓人們作出決定,而是作門徒。

「它沒有說,『去,讓萬民作出決定。』它說『作門徒。』怎麼辦呢?教導他們遵守我的一切誡命。所以目標是讓人們通過順從耶穌一切的教導來成為耶穌的門徒。」

麥克奈特相信,讓西方的福音派從一種拯救文化到一種福音文化,會很難。因為拯救文化代表了福音派身份認同的核心部分。但好消息是,更新也是福音派身份認同的一個核心部分。

「我認為福音派主義根本上是一種拯救文化。我認為那是主要的部分。如此多的構件,如此多的部分是一種簡單、表面、膚淺的拯救文化。但在福音主義內,是有更新的能力的。這是我們相信的,《聖經》中。神正在工作,他可以更新我們。而且,在福音主義內,有如此多健康福音文化的強大例子。」

其中一個例子是歸正福音主義。雖然麥克奈特自身並非屬于歸正福音主義,他稱讚歸正福音派強調的是一種更廣泛的福音文化,而非狹窄的拯救文化。

「歸正福音主義是一種健康的福音文化。那裡沒有膚淺的東西。」

如果更多福音派接納一種福音文化,麥克奈特說。「我們會成為為了別人的人,不只是意識到我們是獨特的得救的人。我們會成為在這裡侍奉別人的人,去讓他們看到神的愛。我們會關心和別人的交通,還有一種體現耶穌的國度的共同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