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我最常违反的圣经命令

我最常违反的圣经命令

我知道你会感到震惊和惊讶,但我还是要说:圣经里有很多给我们的命令。

犹太传统仅在旧约的前五卷书(即《摩西五经》)中就列出了600多条具体的命令。至于新约,有一项研究统计出其中包含了1050条具体命令。

哇哦。

要记住所有这些命令几乎需要超人的能力,所以,谢天谢地,耶稣为我们做了总结,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40)。

虽然这是一个很棒的总结,但我们有时仍需要有人为我们给出具体指令,以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往往取决于我们个人的软弱之处。对我来说,那道聚光灯有99%的时间都固定在我最常违反的一条圣经命令上:“慢慢的说”(雅各书1:19)。

雅各书中这节经文的完整内容是:“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各书1:19-20)。

你可能会说:“啊哈,你一定常常生气!所以我猜你会因为愤怒而用刻薄的话语攻击别人。”

说实话,我很少这样做。我在“慢慢的说”这件事上的问题其实是多方面的,而且相比起对于人,更是对于神的,这让问题显得更严重一些。

绝望是全知者的特权

当耶稣说“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6:34)时,他可不是在开玩笑。

如果你跟我一样,经历过许多困苦的日子和接二连三的悲剧,有时候确会感到不堪重负。直面这些时,会让人有种感觉,就像欧内斯特·贝克(Ernest Becker)在他获得普利策奖的著作《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中写道:“我认为,认真对待生命意味着这样一件事: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所做的一切,必须是在体验那受造世界的恐惧、怪异、那一切事物底层的惊慌震动的真实中完成。否则,就是假的。”

当恐惧威胁和“惊慌震动”像油门踩到底那样接连不断袭来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所谓的“屹耳效应”(Eeyore effect)——那种负面、悲观和精疲力竭的下行螺旋。我经历过太多次了,或许你也是。作为基督徒,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常常会仰望天,但在向上帝倾诉我们的挫败、恐惧和焦虑时,完全做不到“慢慢的说”。

当然,这样做有对与错之分。J·托德·比林斯(J. Todd Billings)在他的书《在哀恸中喜乐》(Rejoicing in Lament)中指出,像诗篇中所展现的那样,向上帝倾诉我们的痛苦和忧虑并不是罪,而是一种信心的表达。

但我的问题在于,每当风暴将至,我就会很快抬头绝望地说出类似屹耳那样的话:“又来了。”我还没看到结局,就以“希望全无”的方式在抱怨。就像一只曾被惊弓之鸟,总是预期着下一次的伤害,我也只想到坏的可能。

在那样的时候,我忘记了,大多数恐惧不过是想象力的误用,正如塞内加(Seneca)所说:“相比所受的伤痛,我们更加害怕。想象中的痛苦比实际的痛更伤害我们。”

话虽如此,圣经并没有叫我们轻率地忽视眼前的威胁,而是提供了一种平衡的态度:“你们应当畏惧,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时候,要心里思想,并要肃静”(诗篇4:4)。

提姆·凯勒(Tim Keller)对像我这样的人提出了很好的忠告,他提醒我们,绝望只适用于全知的人,而我们并不是:

“绝望总是一种傲慢的行为。你知道吗?你之所以会绝望,是因为你确信自己看不到任何理由、任何出路、任何可能的好结果,所以就认定不会有。这种绝望是为全知的人准备的。你是全知的吗?不是,可你却在表现得像是。”

耶稣在路加福音第八章中也给出了一个坚定的提醒,我们都很熟悉——描述了门徒和耶稣在船上遭遇暴风。耶稣平静了风浪之后,看着惊慌失措的门徒问道:“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路加福音8:25)注意他不是叫他们去获得信心,而是唤起他们已拥有的信心。

这是我确实需要多加操练的事。希望有一天,在乌云聚集时,我能学会更加“慢慢的说”。所罗门也警戒我们说:“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因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语要寡少”(传道书5:2)。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在于持续不断信靠那位创造我们的神。换句话说,在信靠神这件事上越是像孩子,我们的言语与态度就越不会幼稚。

罗宾·舒马赫(Robin Schumacher)是一名软件主管和基督教护教学家,他撰写过许多护教文章,拥有基督教护教学硕士学位和新约圣经研究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