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我最常違反的聖經命令

我最常違反的聖經命令

我知道你會感到震驚和驚訝,但我還是要說:聖經里有很多給我們的命令。

猶太傳統僅在舊約的前五卷書(即《摩西五經》)中就列出了600多條具體的命令。至於新約,有一項研究統計出其中包含了1050條具體命令。

哇哦。

要記住所有這些命令幾乎需要超人的能力,所以,謝天謝地,耶穌為我們做了總結,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37-40)。

雖然這是一個很棒的總結,但我們有時仍需要有人為我們給出具體指令,以保持在正確的道路上,這往往取決於我們個人的軟弱之處。對我來說,那道聚光燈有99%的時間都固定在我最常違反的一條聖經命令上:「慢慢的說」(雅各書1:19)。

雅各書中這節經文的完整內容是:「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各書1:19-20)。

你可能會說:「啊哈,你一定常常生氣!所以我猜你會因為憤怒而用刻薄的話語攻擊別人。」

說實話,我很少這樣做。我在「慢慢的說」這件事上的問題其實是多方面的,而且相比起對於人,更是對於神的,這讓問題顯得更嚴重一些。

絕望是全知者的特權

當耶穌說「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時,他可不是在開玩笑。

如果你跟我一樣,經歷過許多困苦的日子和接二連三的悲劇,有時候確會感到不堪重負。直面這些時,會讓人有種感覺,就像歐內斯特·貝克(Ernest Becker)在他獲得普利策獎的著作《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中寫道:「我認為,認真對待生命意味着這樣一件事:人類在這個星球上所做的一切,必須是在體驗那受造世界的恐懼、怪異、那一切事物底層的驚慌震動的真實中完成。否則,就是假的。」

當恐懼威脅和「驚慌震動」像油門踩到底那樣接連不斷襲來時,我們很容易陷入所謂的「屹耳效應」(Eeyore effect)——那種負面、悲觀和精疲力竭的下行螺旋。我經歷過太多次了,或許你也是。作為基督徒,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常常會仰望天,但在向上帝傾訴我們的挫敗、恐懼和焦慮時,完全做不到「慢慢的說」。

當然,這樣做有對與錯之分。J·托德·比林斯(J. Todd Billings)在他的書《在哀慟中喜樂》(Rejoicing in Lament)中指出,像詩篇中所展現的那樣,向上帝傾訴我們的痛苦和憂慮並不是罪,而是一種信心的表達。

但我的問題在於,每當風暴將至,我就會很快抬頭絕望地說出類似屹耳那樣的話:「又來了。」我還沒看到結局,就以「希望全無」的方式在抱怨。就像一隻曾被驚弓之鳥,總是預期着下一次的傷害,我也只想到壞的可能。

在那樣的時候,我忘記了,大多數恐懼不過是想象力的誤用,正如塞內加(Seneca)所說:「相比所受的傷痛,我們更加害怕。想象中的痛苦比實際的痛更傷害我們。」

話雖如此,聖經並沒有叫我們輕率地忽視眼前的威脅,而是提供了一種平衡的態度:「你們應當畏懼,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時候,要心裡思想,並要肅靜」(詩篇4:4)。

提姆·凱勒(Tim Keller)對像我這樣的人提出了很好的忠告,他提醒我們,絕望只適用於全知的人,而我們並不是:

「絕望總是一種傲慢的行為。你知道嗎?你之所以會絕望,是因為你確信自己看不到任何理由、任何出路、任何可能的好結果,所以就認定不會有。這種絕望是為全知的人準備的。你是全知的嗎?不是,可你卻在表現得像是。」

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八章中也給出了一個堅定的提醒,我們都很熟悉——描述了門徒和耶穌在船上遭遇暴風。耶穌平靜了風浪之後,看着驚慌失措的門徒問道:「你們的信心在哪裡呢?」(路加福音8:25)注意他不是叫他們去獲得信心,而是喚起他們已擁有的信心。

這是我確實需要多加操練的事。希望有一天,在烏雲聚集時,我能學會更加「慢慢的說」。所羅門也警戒我們說:「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傳道書5:2)。

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在於持續不斷信靠那位創造我們的神。換句話說,在信靠神這件事上越是像孩子,我們的言語與態度就越不會幼稚。

羅賓·舒馬赫(Robin Schumacher)是一名軟件主管和基督教護教學家,他撰寫過許多護教文章,擁有基督教護教學碩士學位和新約聖經研究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