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文化会活活吃了你,躲远点

丑闻接丑闻,指控复指控。我们该相信谁?又该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必须改变对“领袖”一词的认知和定义。它不应意味着超级明星、摇滚巨星、特权阶层、收取高昂费用来表演的权利。
千千万万不要忘了,事工可不是一场聚光灯下的表演,主角不是我们。我们不是“表演者”,而是敬拜者——是被神修复的破碎之人。我们的使命是引导他人仰望神,而不是我们自己。
破碎胜过高举
圣经对领导的定义强调破碎,而非高举;强调谦卑,而非傲慢。
领导不在于谁爬得最高,而是谁愿意降得最低:我们必须悔改那种“神的受膏者不可触碰”的心态,谦卑自己,敞开心接受建设性的批评:“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箴言 22:1)。
许多基督教领袖没有好名声,是因为他们更在意名誉,而非悔改。但我们需要“铁磨铁”来锻造品格。
用谦卑引领
其次,教牧事工不能建立在打造平台或追随者的基础上——必须用谦卑和破碎来引领人(诗篇 25:9)。以低姿态引导他人。
令人遗憾的是,“新闻男孩”(Newsboys)前主唱麦克尔·泰特(Michael Tait)最近表现出的谦卑与深刻悔改,远超许多目前被曝光的基督教领袖们。
没错,我知道有些指控是出于傲慢与论断者的攻击,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当这么多人把责任推卸为“属灵争战”时,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很多时候,是神,而不是仇敌,正在深刻塑造我们的品格。
被责备并不总是属灵争战
当有人出于爱心指出我们严重的品格缺陷时,我们要在神使我们谦卑之前先自我谦卑(雅各书 4:6)。不是所有人都想拆毁你的事工,有时候是神想塑造你,而不是剥夺你。
再说一次,当神在塑造你的品格时,那不是属灵争战——那是一场必须经历的内在争战,以实现真正的改变。
若领袖内心缺乏深切的谦卑与破碎,焦点就会从彰显、活出福音转移到维护个人形象——自我中心和自我保护都危险且致命。
未经预备的高举
当然,有些指控和事件难以判断(包括其背后的动机),但推诿责任、半真半假的回应、以及“有条件的悔改”越发让人可笑。
当品格的根基破裂时,最糟糕的莫过于事工机器继续将这些领袖高举并加以赞美——这只会助长野心,而非破碎。难怪许多根基在崩塌。
让我们说清楚:由高薪牧师和领袖主导的敬拜产业和事工系统,如果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形象,而不是神的形象;更在意自己的收入,而不是神的话语,那么他们所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不仅伤害自己的灵魂,也损害了世人对教会的看法。
朋友还是帮凶?
这些领袖不悔改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他们身边有太多“粉丝”,却缺乏“真朋友”。在主里出于爱心的劝诫,是圣经所教导的成长之道。那为什么很多人回避这类爱的劝诫?以下几点原因值得深思:
1.我们常出于“彼此迁就”的心态来保护他人。换句话说,我们不愿指出别人的问题,是因为怕对方也会指出我们的问题。
2.许多人动机不纯。他们期望这些“超级领袖”未来能推广自己的事工(或者现在正在推广),所以就不敢批评或揭露他们的问题,生怕影响自己的前途。多么可悲——难道不是神在掌管推广吗?
但我要再次强调:我们的心不应充满控告与挑剔。我们必须保持谦卑温柔的姿态,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施以恩典,但如果我们始终沉默不语,恩典也很容易被滥用。
3.有些领袖互为董事或监督,所以不愿深入探讨问题。或者那位有问题的领袖正处于对朋友的事工有监督权的位置,于是朋友宁愿逃避冲突,也不愿做出爱心的对质。
4.很多人误以为当朋友就是无条件保护他。其实这不是“真”朋友,而是“帮凶”。当指控来自多位见证人(其中一些还非常谦卑有恩典)时,我们就必须认真对待。
5.不愿劝诫的人常说自己在“施予恩典”,但其实,这往往不是恩典,而是缺乏勇气,甚至是胆怯的表现,而胆怯总是会熄灭圣灵并让圣灵忧伤。
想一想:你或许正是神想使用来劝诫某位领袖的人。
上述这几点正是许多基督教领袖迟迟不改变的原因:他们有太多“粉丝”,却缺乏真正的“朋友”。
他们也倾向于将一切归咎于属灵争战,却未认识到,这可能正是一个极好的自我成长与品格更新的契机:你不能一边求神改变你,一边却继续容忍正在毁灭你的东西。
上行之道,始于俯下
“凡事只为自己打算”的心态极其危险:“心骄气傲的人,名叫亵慢,他行事狂妄,都出于骄傲”(箴言 21:24)。现在就悔改吧,如果你一直在逃避圣灵的提醒并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要记得神知道一切。真正的悔改是唯一的解药。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内心刚硬、爱论断,以揭人隐私为乐,那你同样需要深切的悔改。神不喜悦教会中出现纷争与分裂。
不论是哪种情况,都要在神使你谦卑之前,先自己谦卑下来!
谢恩·艾德曼(Shane Idleman)是美国加州兰开斯特“西部基督徒团契”(Westside Christian Fellowship)的创会牧师,有关他的书籍、讲道,请访问shaneidlem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