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大使命在现代社会中是可实现的吗?

大使命在现代社会中是可实现的吗?

耶稣最后的命令是否已无法完成?“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28:19-20)。这条被称为“大使命”的命令,是耶稣在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背景下所颁布。当今世界以进步主义理念、对科学知识的重视以及比古代远远先进的生活方式为特征。那么,耶稣的跟随者们如今要如何完成这项使命呢?

我相信,基督徒的门徒训练仍然是人类存在中充实而满足的一部分,而认识耶稣并不是过时的事。如果你真在基督里,你必然明白我在说什么。没有什么比亲自认识神、并与“因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了”(彼得后书1:1)一同成长更大的喜悦了。

尽管如此,当我们努力使人成为主的门徒时,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可忽视。从历史上看,西方思想和文化最初由基督教信仰所建立,后来在知识上受其滋养,而如今却认为它已经无用。历史学家汤姆·霍兰德(Tom Holland)在《主宰:基督教革命如何重塑世界》(Dominion: How the Christian Revolution Remade the World)一书中揭示了当代对基督教的负面看法:

“要在西方社会中主张‘是非对错的广泛共识主要源于基督教教义和前提’,在一个多信仰甚至无信仰的社会中,几乎会被视为冒犯。即使在基督教仍然比欧洲更有活力的美国,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为西方的祖传信仰已然过时:那是一个更迷信时代的遗物。”[1]

我坚信,这种现代反感更像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旨在缓解基督教信仰所带来的良心刺痛。

没有人会在每周聚会中感受到古罗马和希腊神话所带来的良心责备。然而,基督教信仰并不如此被视为无害。如果基督信仰只是神话,文化思想本不该对其信条如此敏感。然而,关于基督的讨论依然激烈持续。这说明基督教信仰有其存在的真实性,而门徒训练应学会自我激发,鼓励人们亲自去经历神的恩典。

在一个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界里,与两千年前的教导扯上关系如今被视为“没文化”。那个令人忌惮的“f”字是“基要主义者”。我们不知何时开始将“先进”与反基要主义划上等号,并用它来塑造一种与前瞻性思维、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相一致的形象。请记住,基督徒同样活跃于各行各业,他们的贡献可以和任何人一样富有深度与智慧。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强调这样一个事实:物质追求和信仰都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而且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一样。这一点不可或缺。威廉·丹布斯基(William Dembski)在《什么是科学与信仰——它们相容吗?》(What are Science and Faith — and Are They Compatible?)中对此做出了精彩阐述:

“信仰具有一种科学所没有的个人性。当然,科学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个人的’。但科学的本质在于提出关于世界的命题性主张……并通过技术来应用这些规律。而信仰,同样可以被视为提出命题性主张,比如其核心教义,但它更为个人化,它要求人与在基督里显明的无限位格的神之间,建立一个实时、直接的关系。”[2]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复杂世界里,彼此共享经验。你猜我们之间,无论国籍、职业、教育程度、财富、事业或运动能力,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没错,那就是我们的人性。如果耶稣的福音对我是真实的,那么它对你、对我的邻居、对你的邻居也一样真实。如果主接纳了我,那么他也会接纳你。耶稣的应许至今不变:“凡……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翰福音6:37)。“凡”到他那里去的。

生活中的门徒训练中一个被严重忽略的机会,是我们未能好好利用集体的恩赐与才干。每个团契都应当识别神在其成员中的恩赐。事实上,多数教会都有财务、人事、差传、慈善等委员会,却几乎没有设立专门辨识恩赐与才干的委员会。我们应当把门徒训练建立在优先发展神所赐恩赐的基础上。神赐给我们如此丰富的恩典和才能,可惜的是,我们却将许多本应造福教会和社区的宝贵恩赐“埋藏”了。

门徒训练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牧师或教会领袖的事,更是每一个尝过“生命之粮”(约翰福音6:33-51)、喝过“活水”(约翰福音7:38)、“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信徒(罗马书4:7)的使命。耶稣是一则充满恩典的信息,愿人人都接受并在其中成长,成为神所造的真实人。愿我们为此心被恩感,明白人类的处境仍能得到宽恕。

法国有句谚语:Plus ça change, plus c’est la même chose。意思大致是:越改变,越一成不变。我们运用神所赐的聪明建造了一个精彩世界,但“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利米书17:9)。耶稣的福音好消息经历了无数思想挑战,仍持续带来宽恕、平安与喜乐,临到各阶层的人。

人人都知道,神话与迷信不会带来真正改变生命的影响。彼得曾作证:“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彼得后书1:16)。对于每一个信徒来说,在大使命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何等令人向往的事!

注释:

1.《主宰:基督教革命如何重塑世界》(Dominion: How the Christian Revolution Remade the World),汤姆·霍兰德(Tom Holland)著(Basic Books出版社:纽约,2019年),第14–15页。

2.《科学与信仰的综合指南》(The Comprehensive Guide to Science and Faith),威廉·丹布斯基(William A. Dembski)、凯西·卢斯金(Casey Luskin)、约瑟夫·霍尔登(Joseph M. Holden)主编(Harvest House Publishers出版社:俄勒冈州尤金,2021年),第30–31页。

Marlon De Blasio 是一位文化辩护者、基督教作家,也是《辨别文化》的作者。他与家人居住在多伦多。请在Twitter:@MarlonDeBlasio,关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