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對「網上欺凌」致14歲女孩死亡一事的反思

對「網上欺凌」致14歲女孩死亡一事的反思

「……你是一個壞蛋,每個人都討厭你……沒有你世界會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2006年10月16日,梅根(Megan Meier)收到了這條殘忍、有損人格的信息,這是她剛在MySpace上結識的「朋友」發給她的。像無數其他青少年一樣,梅根是一名網上欺凌的受害者。

欺凌的定義和評估

欺凌是向着某個人或幾個人重複的、懷有敵意的行為,這常常是由於他們獨特的品質、特徵或行為。其目的是孤立並排斥以便占據主導、行使權力和維持控制。欺凌者的動機常常是出於懼怕和一種不安全感或自卑感。每周美國有成千上萬兒童被欺凌,他們在情感上遭受的傷害會影響他們整個人生。全國範圍內最全面的關於欺凌的研究(涉及到6-10年級超過1.5萬學生),發現24%的學生在上學時曾被欺凌。另外,那些學生中有8%的人每周都被欺凌。

梅根的故事

梅根快14歲了,正預備她的生日派對。她面臨着讓大多數少女苦惱的改變和挑戰:自尊問題,過山車式的友誼,對體重和男孩子的擔憂。和很多青少年一樣,梅根通過社交網絡來交流和發展友情。MySpace在她的朋友中間很流行,當一名叫作喬什(Josh Evans)的16歲「可愛」男孩發送笑臉給她並表示對她感興趣時,她很興奮。

網上欺凌的範疇

根據一項最新調查,社交網絡上有88%的青少年注意到殘忍、懷有仇恨或貶損人格的信息,而15%的人成為了被攻擊對象。

網上欺凌在電子手段(電郵、短信、社交媒體等)被有意用於騷擾、恐嚇、羞辱和傷害他人時發生。數碼世界讓欺凌者可以用一種簡便、常存的武器來傳播痛苦的信息……信息每被分享一次,就會毫不費力觸及到加倍的受眾。

網上欺凌可以導致致命傷害

梅根和喬什通過發信息在網上交往了6個星期。同時,梅根的父母密切監視女兒的網上活動。他們持續監視梅根的賬戶和交流,知道了她的密碼,並批准她接受來自喬什的朋友請求。

接着梅根和喬什的友誼開始迅速瓦解。喬什發了一則信息給她,他再也不想成為她的朋友。他聽說她很卑鄙!

喬什的批判信息引發了一系列粗魯的、貶低人的帖子:「梅根是一名蕩婦」,「梅根很胖」。梅根生氣地回應,當她媽媽介入並讓她退出賬戶時,梅根跑回房間哭起來。

20分鐘後,梅根的媽媽進入了女兒的房間,她看到了她最害怕看到的悲劇。梅根把自己吊死在了櫥子裡面。

如何辨別欺凌

有時候,對於什麼是欺凌這個問題存在着困惑。欺凌常常很少被報告,因為受害者不願意和學校官方或父母討論這個問題。被欺凌的學生可能退縮,因為他們覺得無力抵抗欺凌者。他們常常害怕如果把欺凌者報告給成人,他們會遭到來自同齡人進一步的報復和譴責。而且,他們可能感到絕望,虐待將再也不會終結。

雖然孩子們常常因為他們被認為是「不同的」而被欺凌,但是欺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像是「正常」的關係衝突。在大多數衝突中,雙方都有某種力量。但是,在欺凌當中,有一種力量的不平衡,意味着一個人或一群人持有所有的力量。欺凌者使用那種力量來貶低和排斥別人。欺凌很難解決,年輕人很少能自己克服。

關於喬什的事實

令人震驚的是,關於喬什,那個首先追求梅根之後傷害她的「殘忍」青少年,實際上從未存在過。在梅根和一個鄰家女孩吵架之後,這個女孩的媽媽(在她女兒和一位家庭雇員的幫助下)實際上創建了喬什的虛假檔案,傳了假的照片。

這位騙人的媽媽暗中獲得梅根信任,試圖發現是否梅根說過關於她自己女兒的壞話,同時也引起她的心理壓力。接着這位欺騙者秘密地把喬什檔案的密碼告訴了她女兒的朋友們,鼓勵他們發惡毒的信息給梅根。其中也包含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條信息。這位無情的母親剛開始被一個陪審團判定犯有3項非法訪問計算機的輕罪;但後來一位聯邦法官翻轉了裁決,釋放了她。

你,你的孩子和社交媒體

2011年,95%的美國青少年使用網絡,其中80%持續出現在社交網絡上。我們的生活和友誼越來越在網上發展,而不是親身交往。你可以做什麼來幫助孩子免遭社交媒體的陷阱呢?

• 有目的地與孩子的網上社區連結。
• 決定你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是否適合參與社交媒體
• 關於使用博客和社交媒體,為你的孩子創建指南並設定界限,包括主題、格調和投入網絡的時間。
• 參與並活躍地查看孩子在Facebook,Twitter,留言板,博客或其他社交媒體上的聯繫和交流技巧。
• 審閱社交媒體的使用條款和社區標準,保證遵從並且根據指定步驟進行舉報。

《聖經》談到很多關於錯誤動機和詭詐言論……

「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也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因為主的眼看顧義人,主的耳聽他們的祈禱;惟有行惡的人,主向他們變臉。」(彼得前書3章10-12節)。

梅根的生命悲劇性地終結了,就在她計劃摘下牙套的那天,在她14歲生日的前3周。但她的生命不是一定要這樣終結的。梅根的故事強烈驅動着父母參與孩子們的生活,在他們的網上社區中不斷發出好心和支持的聲音。

反對欺凌,這樣學生們才不會有和梅根一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