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所载在逆境里推进天国的7个模式
从历史上看,神的子民总是在逆境中脱颖而出。以色列和教会的历史都表明安全和繁荣如何夺走了他们的热忱。这导致他们远离神(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启示录2章2-5节,启示录3章17节)。尽管我们不喜欢听,但神经常允许逆境存在于我们人生中,以激励我们紧紧抓住他并寻求他。
在这个瘟疫肆虐、全球经济和政治动荡的艰难岁月,我们应该相信神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地彰显他的荣耀!这一圣经原则在以赛亚书中有所体现,当他预言当黑暗笼罩大地时,神的荣耀将在他的子民身上显现(以赛亚书60:2)。
以下是圣经记载在逆境中推进天国的七个模式。
1.红海的解救模式
当上帝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奴役束缚时,他们发现自己被困在埃及军队和红海之间。
在这个巨大的信仰危机中,神告诉摩西要大家“只管站住!看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出埃及记14章13节)。结果,上帝拯救了他们,将红海分开,使他们可以在干地上渡过,并在埃及军队试图做同样的事情时淹死了他们。这一伟大的拯救使犹太人在一代人之后最终跨入了他们继承的应许之地。通常情况下,我们最大的困难可以让神展示他的大能,使我们得到解救和胜利!
2. 亚伯拉罕模式的极限值
亚伯拉罕的第一个考验是极限性的考验。极限是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特别是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阶段之间,当一个人从一个舒适和稳定的地方过渡到另一个尚未显现的地方。当神告诉亚伯拉罕要离开他的国家和他的家人到一个神还没有给他看的地方时,神就是这样考验他的(创世纪12章1节,希伯来书11章8节)。
当然,亚伯拉罕对这一奇怪命令的顺从为他的后代保证了在应许之地的继承权(创世纪17章5-8节)。因此,跟随基督的人应该接受他们生命中的一些阶段里,他们必须凭着信心从一个舒适的地方过渡到一个尚未显露的地方,然后神才能把他们带到他们的承受之地。
3. 全心顺服的诺亚模式
在上帝向他警告在当时生态系统中还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大雨造成普遍的洪水)之后,挪亚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建造方舟。因此,他在造船以拯救家人时成为社会的弃儿(希伯来书11章7节)。他的全心顺从让他拯救了整个家庭,并成为某种意义上“第二个亚当”,被召生养众多并主宰地土(创世纪9章1-2节)。
4. 出埃及记/使徒行传中受迫害时的扩张模式
当以色列人在埃及生养众多时,法老的反应是压迫他们。然而,这个狡猾的计划适得其反,因为他们越受压迫,人数就越多(出埃及记1章8-14节)。使徒行传也说明了这一原则,尽管有巨大的反对和迫害,但教会继续扩大增长(使徒行传3-5章,使徒行传8章1-4节)。
在当代,我们也见证了教会是如何在中国、伊朗、印度等国家的逼迫中扩张的。因此,受迫害的教会往往产生虔诚的基督信徒,愿意为国度的进步和福音的扩散冒生命危险。
5. 大卫对歌利亚的模式
当大卫打败歌利亚时,大卫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哪怕存在巨大的天然劣势,也要相信上帝,以获得胜利(撒母耳记上17章)。
因此,上帝诅咒那些相信肉体臂膀的人,祝福那些相信他的人,即使是在干旱和自然逆境中(耶利米书17章5-8节)。在这个恶性通货膨胀、第三次世界大战预期和政治上两极分化的时代,上帝将尊重那些相信他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人的信心。
6. 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模式
耶稣教导他的门徒,他们必须丧失自己的生命才能拯救生命(马可福音8章35节)。
当他在客西马尼花园告诉他的父:“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26章39节)时,他说明了这种自我放弃的态度。因此,在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上帝展示了他最大的宇宙力量,他废除了死亡,并通过让耶稣从死里复活,带来了生命和不朽(提摩太后书1章10节)。使徒保罗也不得不经历死亡的判决,以学习如何信靠使死人复活的上帝(哥林多后书1章8-10节)。
因此,有时教会在看似大败或死亡的事迹之后,会经历胜利的复活。
7. 保罗软弱中的超自然力量模式
随着保罗在信仰中成熟,他学会了通过谦卑将自己的自然软弱变成超自然的优势。他发现当他软弱的时候,他可以在基督里体验到力量。因此,他夸自己的弱点比夸自己的天生优势更多,这样基督的力量就可以加在他身上(哥林多后书11章30节,哥林多后书12章5节)。神实际上允许撒但的使者,即“肉中的刺”,跟随他到处折磨他(哥林多后书11章17节-12章10节)。
在耶稣向他揭示了他的恩典因他的软弱而得以完全之后,他就不再向神祈祷,要求除去这根“肉中刺”(哥林多后书12章8-9节)。因此,追随基督的人不应该在困难中抱怨,而应该接受苦难和反对,将其作为一个机会,通过他们的软弱彰显上帝的能力。
约瑟夫·马泰拉博士(Joseph Mattera)是国际知名作家、顾问和神学家,其使命是影响影响文化的领导人。 他是复活教堂的创会牧师,并领导多个组织,包括美国使徒领袖联盟(The U.S. Coalition of Apostolic Leaders)和基督圣约联盟(Christ Covenant Coalition)。